中国台湾省绿色建筑标准体系
张世典教授对「绿建筑」下的定义:在建筑生命周期 (生产、规划、施工、使用管理及拆除过程) 中,以最节约能源、最有效利用资源、最低环境负荷的方式与手段,建筑最安全、健康、效率及最安全、健康、效率及舒适的居住空间,达到人及建筑与环境共生共荣、永续发展的目标。
另外,林宪德教授认为「绿色建筑」并不是在建筑环境上种树植栽的绿化而已,而是一种对于居住环境进行全面性、系统性的环保设计理念,是一种强调与地球环境共生共荣的建筑环境设计观。
张世典教授、杨谦柔研究生认为:绿建筑就是在建筑生命周期各阶段以最节约能源、最利用资源与最少废弃物产生的方式来营造安全、健康、舒适、效率、环保及低环境负荷的居住空间,并达到人、建筑与环境共生共荣且永续发展之目标的建筑环境设计观。
人因为居住需求而产生建筑开发行为,因而对地球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一些冲击影响。因此,如何在建筑生命周期各阶段当中使人类的居住行为与营建活动对地球自然生态环境影响最小,并且达到永续发展的目标就是绿建筑的设计手法与理念
具体指标:
一、生物多样化指针(6项指标)
包括社区绿网系统、表土保存技术、生态水池、生态水域、生态边坡 / 生态围篱设计和多孔隙环境(浓缩自然)
二、绿化指标
包括生态绿化、墙面绿化、墙面绿化浇灌、人工地盘绿化技术、绿化防排水技术和绿化防风技术
三、基地保水指针
包括透水铺面、景观贮留渗透水池、贮留渗透空地、渗透井与渗透管、人工地盘贮留
四、日常节能指标
(1) 相关技术:建筑配置节能、适当的开口率、外遮阳、开口部玻璃、开口部隔热与气密性、外壳构造及材料、屋顶构造与材料、帷幕墙
(2) 风向与气流之运用:
包括善用地形风、季风通风配置、善用中庭风、善用植栽控制气流、开窗通风性能、大楼风的防治、风力通风的设计、浮力通风设计、通风塔在建筑上的运用
(3) 空调与冷却系统之运用:
包括空调分区、风扇空调并用系统、大空间分层空调、空调回风排热、吸收式冷冻机及热源台数控制、储冷槽系统、VAV空调系统、VRV空调系统、VWV空调系统、全热交换系统、CO2浓度外气控制系统与外气冷房系统
(4) 能源与光源之管理运用:
包括建筑能源管理系统、照明光源、照明方式、间接光与均齐度照明、照明开关控制、开窗面导光、屋顶导光与善用户外式帘幕
(5) 太阳能之运用:
包括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太阳能电池
五、二氧化碳减量指标
包括简朴的建筑造型与室内装修、合理的结构系统、结构轻量化与木构造
六、废弃物减量指标
再生建材利用、土方平衡、营建自动化、干式隔间、整体卫浴、营建空气污染防制
七、水资源指标
包括省水器材、中水利用计划、雨水再利用与植栽浇灌节水
八、污水与垃圾改善指标
包括雨污水分流、垃圾集中场改善、生态湿地污水处理与厨余堆肥
九、室内健康与环境指标
包括室内污染控制、室内空气净化设备、生态涂料与生态接着剂、生态建材、预防壁体结露 /白华、地面与地下室防潮、调湿材料、噪音防制与振动音防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