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规划”以来,我国在装配式建筑推行力度上不断加大,对装配式建筑设计要点及深度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需要专业的知识,还要对整个项目的不同阶段充分了解,另外就是各部门与各专业的密切配合,现在一一来分析下。
一、装配式建筑设计要点
1.技术规划
相关设计单位应认真了解建设项目的外部条件、成本限额、产业化目标、建设规模和项目定位,完善预制构件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加强与施工单位的沟通,最终确定合适的技术实施方案,可为装配式建筑设计提供参考和依据。
2.方案设计
结合装配式建筑技术规划,优化立面设计和平面设计。在保证装配式建筑正常使用性能的基础上,坚持多组合、少规格的预制构件设计原则,实现装配式建筑设计的系统化、标准化。立面设计应着重分析各种结构构件的制造可行性,结合装配式建筑施工的特点和方法,设计多样化、个性化的立面。
3.初步设计
根据不同专业的技术要点,做好协同设计,根据要求确定现浇楼底部层数,考虑各专业管线、设备的预埋预留位置,选择合适的预制构件类型,评价建设项目的可靠性和经济性,分析影响施工成本、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的因素,采取科学有效的技术措施。
4.施工图设计
根据初步设计阶段的技术措施,不同专业结合设备、设施、预埋件、预制构件等设计参数,在设计装配式建筑施工图时充分考虑了不同会展行业的预埋预留要求,对装配式建筑连接节点的隔声、防火、防水设计进行了优化。
5.零件加工图设计
预制构件加工厂和设计单位在设计装配式建筑构件加工图纸时,应加强沟通和配合。建筑学专业可结合实际建设项目要求,为设计单位提供预制构件的类型和尺寸。除了准确定位机电管线和预制门窗洞口外,还应注意预制构件的生产和运输过程,考虑预制建筑施工现场各种固定和临时设施的安装孔和挂钩的预埋预留。
6.预制构件的设计
在装配式建筑施工中,在设计预制构件时,应坚持模块化、标准化的原则,减少使用的构件种类,保证构件的准确性和标准化,降低工程成本。装配式建筑的落板、异形、多孔等部位可采用现浇施工方法。综合考虑局部构件的吊装、运输、加工和生产能力,预制构件必须具有良好的耐火性和耐久性,预制构件的设计应注重成品安全性、生产可行性和便利性。如果预制构件尺寸较大,应适当增加构件的预埋吊点和脱模数量,结合局部隔热要求设计结构合适的预制外墙板,以满足散热器和空调的安装要求。对于建筑结构中的非承重内墙,应尽量选用隔音性好、安装方便、自重轻的隔墙板,结合使用功能灵活划分装配式建筑的室内空间,保证主体结构与非承重隔墙板连接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7.结构节点设计
装配式建筑结构设计的关键在于结构节点的优化设计。防水不足的材料和结构接缝,如门、窗、洞口和预制外墙板的接缝,必须满足建筑的装饰性、耐久性、机械和物理性能。结合当地气候和工程实际情况,优化结构节点设计,满足节能和防水要求。预制外墙板的竖向接缝应采用结构防水和材料防水相结合的方式合理设置,并结合地震、风荷载、热胀冷缩等外部环境设计合适的宽度。
二、装配式建筑的设计深度
(1)从方案阶段到施工图阶段的所有图纸均由传统设计院按现浇法设计,经审核后提交工艺设计单位或PC构件生产厂家进一步设计。
(2)图纸问题大幅增加,工艺设计前期沟通、施工图修改困难,难以实现标准化设计,工程造价居高不下,构件的模具设计、构件制作难度极大,施工工序增加。
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快速,未来或许会成为主流。关于装配式建筑设计要点及深度要求就介绍这么多了,有不了解的可以随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