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期间,节能环保议题再度升温,在经济“新常态”下,如何打好节能减排和环境污染治理攻坚战?政府如何出招?北京绿色建筑产业联盟对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李迅先生进行了独家专访。
中国能源消耗背景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走的是一条低成本外延式资本扩张的道路,用廉价的劳动力、土地资源来发展工业,没有考虑太多治理环境的成本。中国要想转型,转变成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不仅要需要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通过制定完善的法律来达到治理环境的效果,也要根据目前的发展现状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理办法,提高全民环保的意识,顺应中国传统的理念、坚持节约型的生活价值观。
经济与生态协同发展
我们曾经用GDP来衡量经济发展水平,中国本是煤炭大国,但是从2009年开始,煤炭也开始依赖进口,再加上土地资源、水资源、矿物资源的匮乏,对石油的进口过分依赖,由此产生一系列的问题。美国的莱斯特·布朗曾经提出问题:“谁来养活中国人?”由于世界粮价上涨,中国专家对此进行了研究,得出结论是中国的吃饭问题只能由中国人自己解决。如果粮食要自己生产,耕地就要维持在18亿亩的底线,但这几年城市快速发展,耕地在锐减。现在这种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转型迫在眉睫,我们要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平衡发展,特别要提高人的幸福感。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城市的发展。城市占了地球表面积的2%,城市人口占了全球人口50%,城市创造的GDP占全球的80%,同时城市也消耗着同样比例的资源、能源。城市对全球温室气体增加的贡献在75%以上。城市是人类财富创造的中心,城市也是环境污染的主要肇事者,同时也是环境污染的最大受害者。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更关注产业的结构的调整,降低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产能过剩产业,比如说钢铁、水泥、玻璃产业,特别是减少煤炭的消耗,更多地考虑生态环境保护,走一条资源节约、绿色环保的发展之路,这是个基本的理念的转变。
雾霾问题剖析
雾霾的问题需要辩证的来看,首先雾霾不是中国特有的,早期许多发达国家也曾经遭受过雾霾的困扰,比如说英国伦敦的雾霾事件,洛杉矶的光化学污染事件,雾霾产生的原因与燃料的结构有关,美国人主要使用石油;中国主要使用的是煤炭。
治理雾霾主要从以下三点来考虑,一要降低燃料消耗总量。从调整产业结构的方向来说,政府要大力扶持低能耗的第三产业,也就是现代性、生产性、生活性的服务业;二要提高能效,提升一公升燃料所产生的GDP。在这方面我们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之间仍然存在差距,但是从去年开始,煤炭的消耗总量已经开始下降并且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没有增加,这个跟中国节能有直接关系,目前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最大的就是中国和美国,美国几年前就已经稳定在合理水平,中国由于产业的调整治理温室气体的排放也达到了一定的效果。不仅仅是煤炭,在不久的将来,化石燃料、能源消耗总量都会下降到合理水平。德国人最早提出了四倍跃进计划:GDP能够上升一倍,能源消耗能够下降一倍,虽然听上去很难,但是有些北欧国家已经做到了,现在很多国家提出了零碳与碳综合的概念,这些都是4倍跃进计划的延伸,我国从去年开始,政府已经明确提出了要控制能源消耗总量。三是用非化石能源来代替化石能源,改变能源燃料的结构。多用清洁能源,比如说天然气、太阳能、风能、水力发电、核能、生物质能、潮汐能、地源热泵等可再生能源,这样就降低了化石能源的排放,我们计划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重提升至15%,虽然有难度,但是我们一定要去做。
除此之外,李院长还提到信息化发展对于生态发展起到了正面推动作用。十八大提出:“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联动,这四化是并进的,整个世界进入了一个互联网时代,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世界银行前副行长斯蒂格利茨认为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有两件大事: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高科技发展,二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城镇化,多用视频会议、互联网就可以减少使用交通工具所消耗的能源,从而减少能源的消耗。
北京打造成生态宜居城市还有一段路要走
生态宜居问题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关注,北京的发展最主要的是做好功能定位,曾经给北京提出了四大定位:大国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古城和宜居城市,从721大水可以看出,北京的基础设施还是比较脆弱的,要想达到宜居城市我们还要下很大的功夫,需要广大首都市民的拥护和重视,从北京的产业结构上讲是有利于生态宜居的,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的中后期,污染企业明显减少,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已经达到了75%,但是北京建筑能耗和交通能耗还在上升,要控制建筑能耗我们就要大力发展绿色建筑,目前政策要求北京的新建建筑都要达到绿色建筑一星级要求;交通方面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正在快速发展,北京的轨道交通长度已经达到500公里长,未来规划将达到1000公里长,将是世界上最长的轨道交通城市之一。
另外河北省和天津市的联动,保证北京周边城市的能耗也要降低到合理水平,同时,北京要瘦身降磁,北京的社会资源过度集中,比如说医疗与高校资源。把一些社会资源移到北京的周边城市,与周边城市的协调分工,津京冀协同发展来保证北京的生态健康发展。
在关注新建建筑的同时,更要关注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
目前既有建筑的总量已经达到了510亿平方米,而新建已有绿色建筑才有2亿平方米。与既有建筑的数量相比,新建建筑的数量还是很小的,过去的许多既有建筑是不绿色的,因此我们更应该关心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
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有以下几个重点:冬季的供热占总能耗的30%—40%,与用电水汽不同,供热有一个节能问题就是供热方式是不可控的,另外计量方式是按平方米来计算的,这样就会造成大量的能源浪费,因此要进行改造,首先要改为可控的供热方式,不用的时候可切断;还要制定一个计量表,用多少收多少钱。德国曾经做出一个测算,此种方式可以节能30%-40%。第二个问题就是要进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的计量监控,目前公建能耗是住宅的10倍,因此要通过数据分析进行改造,降低能耗。美国把大型公建的能耗在互联网上面公布,让社会监督呼吁节能改造,这是一种很可取的做法。
除此之外还要重视保温,之前很多建筑都使用了玻璃幕墙,玻璃的保温效果是很差的,外保温墙要进行改造,改造成多层玻璃。
目前绿色建筑发展所需要注意的问题
目前我国发展绿色建筑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问题:
第一个是技术问题。许多人认为绿色建筑的发展要依赖技术,但李院长认为绿色建筑的发展首先要依赖行为,中国人的传统理念就是天人合一、保护自然,提倡全民环保比技术节能效果更好;二要因地制宜,深圳万科总部是绿建三星级建筑,一平方米增加了2000元,其中一套太阳能的外遮阳系统就增加每平方米1000元的成本。绿色建筑技术不一定是高成本的高新技术,例如刚才提到的冬季的供热计量改造就是个普通的技术,但是却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因此不要迷信技术,一定要因地制宜。北方地区要降低能耗做好保温,南方要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垂直绿化,因此南北是有差异的。
第二个是造价问题。绿色建筑的绿色增量成本是可控的。一般三星级绿色建筑每平方米不超过200元,一星级可以做到基本不增加造价。与建筑整体造价相比,这点增量是微乎其微的。
同时要注意绿色建筑的造价要根据全寿命周期来计算,要更多考虑计算运行阶段的成本,节能后总成本就可以降低到合理水平。
绿色城市的发展愿景
我们现在正在实行中国梦,中国梦很重要一部分是和人的幸福共同决定的。这个城市应该是生态宜居的。我们在工业化城市运行当中,还存在许多为问题,还没有实现绿色,可以从浅绿过度到深绿。这是一个美好的理想,同时也是一个艰巨的过程,需要10年到20年的时间。绿色城市是一个宏伟目标,绿色城市是一个艰苦过程;绿色城市是一种发展模式,绿色城市是一种生活态度。让我们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