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雨水渗透技术措施种类很多,主要可以分为分散渗透和集中渗透两大类。分散渗透规模大小各异,设施简单,可减轻对雨水收集输送系统的压力,补充地下水,还可以充分利用表层植被和土壤的净化功能减少径流带入水体的污染物,但是一般渗透速率较慢,在地下水位高、土壤渗透能力差或雨水水质污染严重的地方应用受到限制。主要包括渗透地面和渗透管沟等。集中渗透规模较大,有较大的储水容量和渗透面积,净化能力强,适合建筑群或绿色生态住宅小区,主要有渗水池和渗水盆地等。
(1)渗透地面
渗透地面分为天然渗透地面和人工渗透地面两大类。天然渗透地面以绿地为主,人工渗透地面是人为铺装透水性地面,如多孔嵌草砖、碎石地面、多孔混凝土或多孔沥青路面等。在建筑开发过程中最不透水的部分不是为人居住的建筑,而是为汽车等而建的铺地,所以要通过人工渗水地面使水渗透接近水源来保持和恢复自然循环。
绿地是天然的渗水措施,主要优点是:透水性能好;在小区或建筑物周围分布,便于雨水的引入利用;还可以减少绿化用水实现节水功能;对雨水中的一些污染物具有较强的截纳和净化作用。缺点主要是渗透量受土壤性质的限制,雨水中如果含有较多的杂质和悬浮物,会影响绿地质量和渗透性能。设计绿地时可设计成下凹式绿地,尽量将径流引入绿地。为增加渗透量,可以在绿地中做浅沟以在降雨时临时贮水。但要避免出现溢流,避免绿地过度积水和对植被的破坏。
绿色建筑在条件允许情况下,要尽量采用人工渗水地面。人工铺设的渗水地面主要优点有:利用表层土壤对雨水的净化能力,对雨水的预处理要求相对较低;技术简单,便于管理;建筑物周围或小区内的道路、停车场、人行道等都可以充分利用。缺点是渗透能力受土质限制,需要较大的透水面积,对雨水径流量调蓄能力差。
(2)渗透管沟
渗透管沟是由无砂混凝土或穿孔管等透水材料制成,多设于地下,周围填砾石,兼有渗透和排放两种功能。渗透管的主要优点是占地面积少,管材周围填充砾石等多孔材料,有较好的调蓄能力。缺点是发生堵塞或渗透能力下降时,难于清洗恢复;而且由于不能利用表层土壤的净化功能,雨水水质要有保障,否则必须经过适当预处理,不含悬浮固体。因此,在用地紧张,表层土壤渗透性能差而下层有良好透水层等条件下比较适用。渗透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渗透管不便于管理的缺点,也减少了挖方。因此,采用多孔材料的沟渠特别适合建筑物四周设置。
(3)渗水池
渗水池是将集中径流转移到有植被的池子中,而不是构筑排水沟或管道。其主要优点是:渗透面积大,能提供较大的渗水和储水容量;净化能力强,对水质预处理要求低;管理方便,具有渗透、调节、净化和改善景观等多重功能。这种渗透技术代表了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基本不需要维护。缺点是占地面积大,在如今地价上涨情况下应用受到限制;设计管理不当会造成水质恶化,渗透能力下降,给开发商带来负面影响;如果在干燥缺水地区,蒸发损失大,还要做水量平衡。这种渗透技术在有足够可利用地面情况下比较适合。在绿色生态住宅小区中应用可以起到改善生态环境、提供水景、节水和水资源利用等多重效益。
(4)渗水盆地
渗水盆地是地面上的封闭洼地,其中的水只能渗入土壤,别无出路,与渗水池的功能基本相同。
以上为几种主要的绿色建筑雨水渗透技术,应用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各种渗透设施进行组合。例如,可以在绿色建筑小区内设置渗透地面、绿地、渗透管和渗透池等组合成一个渗透系统。这样就可以取长补短,更好的适应现场多变的条件,效果会更加显著。
3、绿色建筑雨水综合利用技术
绿色建筑雨水综合利用技术是近10年兴起的一种雨水利用技术,可很好地应用到绿色建筑小区中。这项技术利用生态学、工程学、经济学原理,通过设计的人工净化和自然净化,将雨水利用与景观设计相结合,从而实现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和谐与统一。
具体做法和规模依据小区特点而不同,可以设计绿色屋顶、水景、渗透、雨水回用等。随着技术的进步,还可以建造太阳能、风能和雨水利用水景于一体的花园式可持续发展建筑。在绿色建筑中应用这项技术,可以做到雨水利用与生态环境、节约用水结合起来,对建筑环境有极大的改善作用,比直接排放再进行处理的费用低,其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都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