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的内容包括景观设计、建筑选址、分区、建筑布局、道路走向、建筑方位朝向、建筑体型、建筑间距、季风主导方向、太阳辐射和建筑外部空间环境构成等方面。
1、景观设计
具体包括绿色建筑设计范围内的硬质铺装、苗木种植、景观建筑、构筑、景观墙体、围墙、小品、微地形、水景、灯光、景观给排水、背景音乐、附属设施等内容的设计以及施工前期、施工过程中的技术服务。景观设计作为一种系统策略,整合技术资源,有助于用最少投入和最简单的方式将一个普通住宅转化成低能耗绿色建筑。一个好的景观设计作品,至少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要具有生命意义,二是要有人文关怀。就第一层含义来说,景观设计首先要关注自然,强调城市和建筑是区域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是生物物种的栖息地。因此现代景观设计,充分尊重水文、气候、地形、土壤、植被等生态系统的相互依存体系,注重维持生态平衡及良性发展。从人文关怀的角度来说,景观设计要保证生活在其中的人是安全的,并且适应人们长期生活的心理感受。
在规划设计绿地景观生态型居住区时, 应做到住宅和环境的和谐, 功能配备的完善, 如让居住区人口广场绿化、中心生态主题花园、人文景观、水景、宅前后绿化、阳台绿化、道路绿化、特色绿化等绿色植物系统交融连接在一起, 使居住区内和居住区外的绿地景观系统连接成网络即绿脉。
2、建筑选址
为建筑物选择一个好的建设地址对实现建筑物的绿色设计至关重要。绿色建筑对基地有选择性,不是任何位置、任何气候条件下均可建造合理的绿色建筑。绿色建筑选址的位置宜选择良好的地形和环境,满足建筑冬季供暖供暖和夏季致凉的要求,如建筑的基地应选择在向阳的平地或山坡上,以争取尽量多的日照,为建筑单体的节能设计创造供暖供暖先决条件,并且尽量减少冬季冷气流的影响。
3、建筑布局
建筑的合理布局有助于改善日照条件、改善风环境,并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气候防护单元。建筑布局应遵循的原则是:与场地取得适宜关系;充分结合总体分区及交通组织;有整体观念,统一中求变化,主次分明;体现建筑群性格;注意对比、和谐手法的运用。
4、建筑朝向
建筑朝向的选择涉及到当地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建筑用地情况等,在建筑设计时,应结合各种设计条件,因地制宜地确定合理建筑朝向的范围,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选择朝向的原则是:满足冬季能争取较多的日照,夏季能避免过多的日照,并有利于自然通风的要求。由于我国处于北半球,因此大部分地区最佳的建筑朝向为南向。
5、建筑间距
建筑间距应保证住宅室内获得一定的日照量,并结合日照、通风、采光、防止噪声和视线干扰、防火、防震、绿化、管线埋设、建筑布局形式、以及节约用地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住宅的布置,通常以满足日照要求作为确定建筑间距的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筑消防设计规范规定多层建筑之间的建筑左右间距最少为6米,多层与高层建筑之间为9米,高层建筑之间的间距为13米,这是强制性规定。
6、建筑体型
人们在建筑设计中常常追求建筑形态的变化,从节能角度考虑,合理的建筑形态设计不仅要求体形系数小,而且需要冬季日辐射得热多,需要对避寒风有利。具体选择建筑体型受多种因素制约,包括当地冬季气温和日辐射照度、建筑朝向、各面围护结构的保温状况和局部风环境状态等,需要具体权衡得热和失热的情况,优化组合各影响因素才能确定。
建筑体型设计的要求:反映建筑物功能要求和建筑个性特征;反映结构、材料和施工等物质技术的特点;适应社会经济条件;适应城市环境和规划的要求;符合建筑美学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