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空规划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科研综合楼位于北京市德外大街与黄寺大街交界口东南角,周边为高层住宅及多层办公楼,本项目最初即确定了绿色建筑三星级的目标,根据项目情况采用了多项绿色建筑措施,并采用了多项绿色、节能亮点措施,对城市有机更新过程中的绿色建筑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示范意义。
工程概况
中国航空规划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科研综合楼占地面积2898㎡,建筑面积4791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30912㎡,地下建筑面积17000㎡,地上15层,地下4层,建筑高度约为60m,建筑功能主要有办公、会议、报告厅、接待、餐厅、数据中心等。本项目采用建筑信息化BIM设计,从规划设计到施工、运营的全过程均贯彻绿色建筑的各项技术措施,力争成为集低碳、节能、环保和舒适的“绿色”建筑。建筑外观见图1。
?
绿色建筑特征
节地与室外环境
本项目地处城市内陆,项目周边具有成熟的市政、交通条件,四周分布着住宅、商业、办公等建筑,项目占地比较受限。本项目综合考虑了日照、采光和小区风环境等各项因素,在规划初期进行了日照、场地通风模拟分析,选择建筑主朝向为南北向,首层设置开放式大堂,利于通风,并增加与外部环境的开放性。建筑布局及其周边情况见图2。
本项目结合室外风环境模拟分析结果,对建筑布局进行了优化设计,保证建筑周边人员活动区最大风速不超过5m/s,并不存在明显无风及涡旋区,提高室外人员活动舒适性。冬季室外风环境情况见图3。
屋顶绿化对建筑设备节能、改善顶层房屋室内热舒适和改善城市微环境具有重大意义,本项目在4层屋顶及12层屋顶设置屋顶花园,屋顶绿化主要种植小型灌木及地被,绿化面积约1100平方米,占屋顶总面积约43%。
雨水入渗方面,场地内绿地面积约为4500㎡,透水地面面积比约为43.8%,实土绿化综合考虑场地雨水入渗措施,如下凹式绿地、植被浅沟等措施,加强雨水渗透。
本项目周边交通网络发达,距主要出入口步行300m距离内就有公交站点,站内公交线路20余条,为工作人员选择公共交通、绿色出行创造了便利条件。
此外,本项目充分利用了地下空间,地下面积约为1.7万㎡,地下空间主要包括餐厅、厨房、设备用房、车库、服务及管理用房等。
节能与能源利用
本项目按照主动优化、被动优先的原则选取各项绿色建筑措施,对各用能系统的选择兼顾了行为节能的方式。
提高围护结构热工性能:采用外墙外保温体系,保温材料选用100mm厚憎水岩棉板,热桥部位均做保温隔热处理,传热系数为0.34w/㎡.K;外窗采用双银Low-E中空玻璃窗,传热系数为2.1w/㎡.K,遮阳系数为0.3;屋面采用100mm厚憎水膨珠保温砂浆,传热系数为0.32w/㎡.K。
可再生能源利用:本项目采用了太阳能热水系统提供生活热水,采用太阳能强制循环间接加热系统,日供60℃生活热水16m3,太阳能集热板设置在16层屋面,选用平板型集热器,总集热面积194㎡,系统采用燃气热水器作为辅助热源。
空调系统:空调冷源采用变频式冷水机组,主机IPLV达到9.694,单台机组输出冷量调节范围为35%~100%,水系统采用一次泵变流量系统,水泵变频控制,保证部分负荷时系统节能运行。热源采用市政热力,经换热机组换热,供空调热源,采暖循环泵采用变频控制。餐厅、门厅、报告厅等大空间区域采用全空气系统,空调机组采用双风机,并可实现过渡季100%新风运行。其他主要功能区采用集中新风系统,设置热回收装置,热回收效率不小于60%。
照明系统:针对建筑功能分区合理选择高光效节能光源、高效灯具和低损耗镇流器等灯具附件,节能光源、高效灯具使用率100%。照明标准值遵照《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设定,照明功率密度值LPD不大于标准规定目标值的要求。照明控制方面,本项目根据空间及使用要求的不同,分别采用单灯单控与分列分组控制结合的方式,公共区域设置照明自控系统。景观照明方面,严格控制道路照明眩光,减少光污染,室外用灯具效率不低于50%。
此外,本项目在办公空间设置吊扇,在空调系统开启前后,可通过使用吊扇,改善室内气候环境,满足人员热舒适性,减少空调开启时长,节约空调系统能耗。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本项目主要从“开源节流”方面,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雨水收集利用: 15层屋面雨水经设备收集处理后,用于屋顶花园浇洒用水。室外雨水采用就地入渗方式,室外人行道、广场、庭院等采用透水路面,用于滞留雨水的绿地采用下凹式绿地,增加雨水入渗。
中水利用:利用城市中水管网提供的中水水源,作为冲厕及绿化用水。中水由室外管网就近接入,分区供水;中水系统阀门、水表、取水口等标有明显的“中水”标志,管道采取严格的防止误饮、误用措施。
节水器具及节水灌溉:本项目100%采用节水型用水器具,节水器具的节水率达80%以上。绿化灌溉采用微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方式。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本项目采用建筑信息化模型BIM设计,土建与装修一体化设计施工,减少施工中的工程量,将设计、施工中的变更调改量降到最低。
采用现浇混凝土结构体系,混凝土全部采用预拌混凝土,砂浆全部采用商品砂浆。采用高强高性能材料,大量采用HRB400和HRB500(除梁柱箍筋采用其它等级钢筋外,其它钢筋均采用HRB400),其使用率占总钢材重量的70%以上。
建筑立面设计较简约,严格控制遮挡屋顶设备的纯装饰百叶等纯装饰构件,其造价不超过工程总造价的0.5%。使用施工现场500km以内生产的建筑材料(砂、石、水泥、钢筋、隔墙材料等),其重量占建筑材料总重量的60%以上。
除必要的机房、楼梯间、卫生间等以外,办公、会议等空间使用轻钢龙骨石膏板隔墙或玻璃隔断等进行分隔,以便于将来因需调整平面时,可以简便地进行拆除和重新布置,减少建筑材料的浪费。使用利废材料,采用轻钢龙骨石膏板隔墙或吊顶,石膏板采用脱硫石膏板。
相关关键词:
绿色建筑设计;绿色环保建筑案例;绿色节能建筑案例;案例;绿色建筑资讯;绿色建筑;绿色建筑施工;绿色建筑运营;可持续建筑;节能建筑;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环境保护;降低污染;绿色住宅;生态住宅;生态建筑;绿色施工;绿色设计;绿色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