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建造多样化的“被动房”建筑
因为“被动房”建筑的缘起是在德国、奥地利等欧洲中部国家,所以现在相关的标准和技术措施更多的是针对这一地区的气候特征和地域特点。要推广“被动房”的设计理念,必须使其适应不同的地域和环境,发展多样化的“被动房”建筑。在其他欧洲国家中,这种多样化的趋势正在不断深入。欧洲幅员广阔,气候差异较大,北欧国家冬季严寒,而地中海沿岸国家夏季较为炎热,这些气候特征都与德国有很大不同,在设计中必须采用不同的策略。居住建筑的修建方式也各有特点,比如外墙,在德国外墙涂料很常见,而荷兰、比利时等国家砖砌空心墙较多,瑞典、芬兰等国家则通常采用木构建筑。针对这些不同的修建方式,需要在建筑构造设计上采用不同的方式来使外墙的保温性能达到“被动房”的要求。随着“被动房”理念的不断推广,在欧洲各国也都建成了不少“被动房”建筑的实例。目前,“被动房”理念也传播到了欧洲以外的国家。2006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州的贝密吉(Bemidji, MN)建成了北美第一座经过认证的“被动房”建筑Waldsee Biohaus,2007年美国的
“被动房”研究所(Passive House InstituteUS)在伊利诺伊州的厄巴纳(Urbana, IL)成立。亚洲国家中,目前有研究者在韩国进行把“被动房”理念运用于城市高层住宅的可行性研究,这些项目对东亚周边国家也将会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被动房”建筑在欧洲的发展速度很快,有德国的研究者乐观地认为德国在未来10年内将全面采用“被动房标准”,10年后的所有新建住宅都会是“被动房”建筑。如此看来,如果“被动房”的理念能够得以广泛普及,其技术措施能够得到广泛运用,在将来的某个时期,城市中的建筑都满足“被动房标准”,所有的建筑都可以在建筑内部轻易地解决冬季采暖问题,那目前作为重要市政基础设施的城市供暖系统就可以退出历史舞台了。这样看来,“被动房”建筑在实现节能和环保的环境目标的同时,也将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城市的形态。
2 提高“被动房”建筑的性价比
与其他节能建筑一样,高额的附加成本往往是影响发展的瓶颈。要普及“被动房”建筑,就必须要提高其性价比,使之成为对普通城市居民具有吸引力并可以负担的建筑。“被动房”建筑体现的是被动式的设计理念,其最主要的技术手段是提高建筑外围护体系的保温性能,所以相对其他节能建筑而言,它所采用的大都是低技术的措施,在造价上是有一定优势的。“被动房”建筑也不会像其他节能建筑一样总是追随最新的技术手段,让建筑的调节与操控变得很复杂,而使节能建筑成为高技术高成本的代名词。因此,长远看来“被动房”建筑是很有市场潜力的。根据德国“被动房”研究所公布的案例资料,在德国一套新建成的100m2的“被动房”住宅,增加的额外投资为7669欧元,另一套新建成的130m2的“被动房”住宅,增加的额外投资为13140欧元,而它们每年所节省的能耗费用在511-1023欧元之间。在德国对于节能建筑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下,对于购房者而言,这样的性能价格比已经是非常容易接受的了。当然,节能建筑的性价比总是受到各种因素影响的。由于石油、天然气、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的价格会长期趋涨,而普及程度的提高会使节能技术的成本逐渐下降,这是大的趋势。而目前,市场对节能住宅的接受度很大程度上还是要受到投资与收益平衡的影响,对于普通城市居民而言,如果附加的购房成本能够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通过大大减少采暖费用而得以回收,那一定还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
3 建立基于“被动房”理念的设计方法
在实现可持续建筑的节能、节材、环保等环境目标的策略中,总的来讲可以划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需求最小化”策略,另一部分是“供给最优化”策略。而对需求的控制完全可以用被动式的方法来完成,“被动房”建筑正是充分运用这一方法的例子。“被动房”建筑一方面是一种节能建筑类型,这种类型的建筑需要满足“被动房标准”的要求;另一方面,“被动房”理念也可以发展成为一种可持续建筑设计方法——被动式方法。被动式方法是一种利用建筑自身而不通过设备来满足建筑物理环境的要求,并实现建筑的节能、节材、环保等环境可持续目标的方法。把建筑对能源和资源的日常需求控制到最低是被动式方法的核心思想,这些需求涉及到建筑的采暖、空调、照明、用水等方面。对于位于不同气候条件和社会环境中的建筑,这些需求会有很大不同,建筑师需要发挥足够的智慧,运用多方面的策略才能很好地把这些需求降到最低。“需求最小化”是可持续建筑的重要内容,在这一基础上,再采取可再生能源利用、能源效率提高、资源循环再利用等“供给最优化”的具体相关策略,才能获得最大的环境收益。对住宅建筑而言,被动式方法可以涵盖居住区规划、住宅设计、管理机制、居住生活模式等几个不同的方面,在这几个方面都有各自可以实现控制需求的措施,把这些措施有机的组合到一起,可以把住宅对能源和资源的日常需求降到最低,从而形成一个实现住宅建筑环境可持续目标的“被动式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