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6月19日,国家环保部发布了今年5月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及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等74个城市的空气质量状况,相比上月和去年同期,京津冀的空气质量明显好转。
但是在有关PM2.5的成分中显示,各地建筑施工和产生的相关废料,依旧是空气污染物排放主要来源之一。为此,住建部先后颁布《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政策,以结构化补贴、多项扶持政策并举的形式支持绿色建筑产业。
对此,国内首家钢结构上市企业,浙江杭萧钢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单银木表示,建筑业节能减排已刻不容缓。以钢结构为代表的绿色建筑能有效地处理好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保护环境之间关系,打好一场治理PM2.5的“阻击战”。
当“雾”之急向粗放发展方式宣战
在今年“两会”上有相关领导表示,各地要向雾霾等污染宣战,不是说向老天爷宣战,而是用铁腕治污加铁规治污,来向“我们自身粗放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宣战。紧随其后,5月27日,国务院又印发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考核办法(试行)》,明确将包括城市扬尘污染控制、建筑节能在内的10项指标列入大气污染防治重点任务。
数据显示,我国传统建筑产生的垃圾每年高达数亿吨,每天生成的生活污水达580万立方米,建筑能耗占全社会终端能耗的比率高达27.5%。此外,传统的混凝土建筑施工粉尘和废料污染现象严重,缺乏有效的回收利用,是典型的“两高一耗”粗放发展模式,也是曾经导致各地“雾霾围城”的元凶之一。
对此,以杭州为代表的国内一大批新兴城市已经率先行动,打响了阻击PM2.5的战役。记者获悉,杭萧钢构等钢结构企业联合杭州市科技协会已经举办了“首届钢结构绿色建筑院士高峰论坛”,提出了未来“美丽杭州”建设。其中,针对传统建筑“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粗放生产模式,带来对大气的严重污染,专家们一致认为要大规模推广和使用“材料可循环使用、对大气污染影响更小”的,以钢结构为代表的绿色建筑。
杭萧钢构总工程师方鸿强进一步具体指出,以杭萧钢构为例,一方面充分发挥钢结构材料环保优越性和循环再生性,同时通过集约化管理模式,从设计开始就考虑建筑和生态的辩证关系,到施工现场的“精细化施工”,有效缓解了建筑过程中由于粉尘等问题对大气的污染。
最后,在这场对PM2.5“阻击战”中,方鸿强对钢结构建筑优势总结,简而言之就是:“工地的事情工厂做,室外的事情室内做,高空的事情地面做,危险复杂的事情机器做,施工模拟和现场放样的事情计算机做,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事情少做。”